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接连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如实施差别化货币信贷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推动银行加快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贷款投放监督监测和考核……在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得到极大缓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还需金融持续“输血补气”。针对金融部门下一步如何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是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二是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三是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四是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业内专家认为,接下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力度将持续加大,打通融资痛点、堵点、难点,助力稳定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信贷融资呈现“量增价降”趋势
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时表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但长期以来,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完全相匹配。为解决这一问题,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相关政策,破除与民营企业特征不相适应的融资体系堵点。比如,银保监会要求加强监管督导和考核,确保民营企业贷款在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并将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已有显著改善。“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郭树清指出,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国际经济金融界公认的成绩。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民营企业贷款新增1.2万亿元,同比保持多增。
“自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在持续保持量增、价降、面扩发展趋势的同时,不断向首贷户、信用白户等更难攻克的市场下沉覆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蒋鸿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成效显著。一方面,随着普惠金融专项考核的细化和完善,大中小型银行纷纷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另一方面,银行业也在市场竞争中加快应用金融科技,通过替代数据、大数据风控、数字化和线上化等有别于传统银行授信流程的手段,加快创新普惠金融产品。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融资主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堵点、梗阻和瓶颈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已逐渐趋于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近期,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债券融资再度被提及。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其中提到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
2018年,人民银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由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2022年11月,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人民银行此前透露,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支持了民营企业发行债券169亿元,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扩大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随着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支持工具作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尤其是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民营企业融资。”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债券融资在体量和价格方面一般要优于银行贷款,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债券发行时自行安排还款节奏和还款方式,因此,债券融资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节约融资成本,更是长期现金流量管理更合理的手段。”在蒋鸿宇看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对于改善市场预期、提振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打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堵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小而专”“专而尖”,能够率先实现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突破而备受关注。据统计,80%至90%的专精特新企业是民营企业,因而更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为支持民营企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4月,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便被列为科技创新再贷款的支持范围。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9个百分点。
“针对民营企业中高技术和高人力投入、轻固定资产的专精特新企业,需要继续破除与市场主体特征不相适应的融资体系堵点。”蒋鸿宇说,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是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投资周期长、可实际抵押和处置的资产少、研发失败风险高。这就要求立足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基本格局,加快探索投贷联动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银行+投行”“股权+债权”的融资联动体系,引导社会融资结构向更为市场化的方向演进。
此外,金融管理部门也多次强调,银行机构在注重专精特新企业资产规模等“硬实力”的同时,还应更注重其创新水平等“软”的竞争力。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银行在考虑信贷条件、额度、期限时,要把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作为重要因素,提高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开展金融服务。同时,要发挥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作用,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采取增信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更多中长期融资等。
新闻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